浅析宪法在司法审判中的适用性问题/高里军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20:38:38   浏览:804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浅析宪法在司法审判中的适用性问题

高里军


案例: 1990年山东某市中学生齐玉苓考上中专,但齐的同学陈某在其所在中学和她父 亲的共谋下攫取了招生学校给齐的录取通知书,并冒齐之名上学和工作直到1999年。这一年 ,事情真相大白,于是齐以陈某和她父亲以及原所在学校等为被告起诉到法院,请求责令 被告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就此案本身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在齐与陈等之间,齐的合法的权利确实受到了陈等的不正当侵犯,并因此而产生了一定的损害后果,然而在审判中我们却发现一个问题:虽然此案事实清楚、内容明确具体,但是在审判中就到底是什么权利(应否确认为民事权利?)遭受了侵犯,该应用什么法律来保护她的权利来解决这一司法实践问题却出现了盲点(齐玉苓所主张的权利该怎么确认和保护的问题)。
按照民法学者和裁判实务的一致解释,民法通则中规定的过错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第一,有侵害了他人权利的加害行为;第二,有损害结果;第三,加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第四,加害行为人具有过错。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侵犯了民事权利(财产权和人身权)的情形,才构成侵权行为,才承担民事责任;也就是说侵犯民事权利以外的权利,应当是不构成侵权行为,不承担民事责任。换言之,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加害行为",所侵害的客体,应限于民事权利(财产权和人身权),显然,齐主张的受教育权不在此列。本案一审判决仅认可了原告的姓名权受到侵害,驳回其受教育权被侵害的主张。此判决,原告不服,上诉至二审。对此上诉,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请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院于2001年7 月24 日发布《公告》公布了一个《批复》。全文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 (2001年6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83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1〕25号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99〕鲁民终字第258号《关于齐玉苓与陈晓琪、陈克政、山东省济宁市商业学校、山东省滕州市第八中学、山东省滕州市教育委员会姓名权纠纷一案的请示》收悉。经研究,我们认为,根据本案事实,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001年7月24日
二审法院引用此批复,作出终审判决,其判决书写到:"这种侵犯姓名权的行为,其实质是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所享有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各被告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上诉人要求被上诉人承担侵犯其受教育的权利的责任,理由正当,应予支持。"作为判决的依据,引用了宪法第46条、教育法第9条、第81条、民法通则第120条、第134条和最高法院(2001)25号批复。这一判决突破了我国不得直接引用宪法条文作为民刑裁判的判决依据的司法惯例。在这一司法解释中,对"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保护是此案得以解决的一个根本,如果高法不对此进行解释,那么在此案的解决上就会出现一个盲点(究竟宪法上的这一基本权利该如何保障的问题?)。我们知道,宪法是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宪法内容是对根本问题所作的原则性规定。我认为,法律本身就应当具有司法适用性这一特性,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亦不例外。宪法是对公民权利的最根本的保障,在司法实践中如果不具有一定的司法适用性,就可能出现公民的基本权利无法保障的情形,然而,现今就我国的宪法在司法实践中是否具有司法适用性的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说宪法的适用性问题实际是宪法司法化中的一个方面。我比较的赞同有学者对我国宪法司法化在理论上所作的两方面的划分。宪法司法化包含违宪审查和宪法适用两个方面。所谓违宪审查,就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和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合宪进行审查、近而决定违宪无效、合宪有效的一种宪法监督行为。这涉及到司法机关有否违宪审查权的问题。无疑这已经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它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宪政理论和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架,甚至包括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等层面,违宪审查制度在理论上与我国传统的宪政理论有很大的冲突,我国目前还仍未建立起违宪审查制度。在此,我只对宪法的适用性问题作一点说明。宪法的适用性实际就是当没有具体的法律将公民的宪法基本权利落实时,司法机关能否直接适用或引用宪法条文作为判决的依据?在这种意义上,宪法司法化意味着宪法的司法适用性。这个命题是建立在公民的基本权利之充分保障的宪政理论之上的,即认为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如果宪法权利没有得到具体法律的落实,司法机关又不适用宪法条文作为判决的依据,无疑权利保障成为一纸空文。由此看,宪法的司法适用有最后屏障之功效。虽然如此,但就宪法自身条文规定来看,要在司法审判中直接的适用还具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从法理上看,就法律本质来说,法律要适用在法律规则上就应当具有适用的条件。法律规则有行为规则和裁判规则之分。行为规则指公民和企业所应遵循的规则;裁判规则指法院裁判案件所应遵循的规则。从宪法的规定上看,宪法是对行为规则的规定,而没有裁判规则的规定,即没有规定构成要件,也没有规定法律效果,宪法在其内容上只是作出了一个原则性规定。既然如此,是否就意味着它不能作为裁判依据而加以适用呢?
现今,可以说我国仍未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宪法适用制度。对山东出现的"冒名上学"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法释(2001)第25号司法解释,其中对宪法权利(受教育权)的引用,可以说是我国对宪法司法适用的一个开端,是我国宪法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的一个新尝试。当然,宪法权利的保护本身应当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法律体系来保障,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的,法律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也要不断的完善发展。宪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权威性、前瞻性,所以在宪法权利的保障上也可能会出现其他相应法律、法规没有进行规范的情形,这时自然应当对宪法进行适用来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然后再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保障人们所享有的正当权利。
目前,我国对宪法司法化的谈论比较的多,对高法出台的(2001)25号司法解释,我认为:是我国在宪法司法适用性上的一个尝试,这一判决突破了我国不得直接引用宪法条文作为民刑裁判的判决依据的司法惯例,为以后再次出现的宪法权利保障问题树立了一个典范。现今我国对宪法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应当进行认真的研究,如何建立起一种有效的保障机制,对宪法更好的发挥作用将具有重要意义。


地址:中共重庆市万盛区委党校
邮编:40080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网上推介农产品工作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网上推介农产品工作的通知

农市办[2004]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林、农牧)厅(委、办、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近年来,一些地方农业部门大力开展农产品上网促销工作,利用网络宣传推介本地区优势农产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网上展厅成为一个亮点,受到广泛关注。但是,我国农产品网上推介也还存在规模小、范围窄,企业利用率不高,信息上网不足;网站低水平重复建设,标准不一,投资不足,设施落后,信息交换共享程度低等问题。为加快农产品网上推介步伐,我部决定以建设和应用“中国农业网上展厅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平台(以下简称网上展厅)为基础,全面推进农产品网上推介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通过网络建设和资源整合,用2-3年的时间,力争将网上展厅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凝聚力和信息集散力的国家级农产品电子交易服务平台。
  利用网上展厅,为宣传推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区域性优势和特色农产品提供统一的展示窗口;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出口创汇骨干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生产经营大户等市场主体的产销对接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载体;为有关农产品促销的政策、标准、检测和市场等信息的发布提供便捷的传播渠道。

  二、主要工作
  (一)统筹规划,切实推进部省两级网上展厅建设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保持各自服务特色、避免重复建设为前提,统筹整合中国农业信息网和省级农业信息网的网上展厅、“一站通”以及农业产业化网的相关信息资源,采用英日韩等多语种发布信息,开发相应功能模块,做到“一站登载,同步发布”。
  已建省级网上展厅平台的省份,要通过部信息中心提供的统一数据交换软件,与部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全国联网运行,同步发布推介信息。鼓励其他各省利用部级统一软件平台,建设数据集中、个性化的地方展厅,开展网上推介工作。部省网上展厅使用统一网名、网标(即“中国农业网上展厅”,省级展厅加注“××厅”),集中力量,共同创建“中国农业网上展厅”品牌,扩大国内外影响。
  (二)统一部署,着力推动企业、专业组织、产销大户和相关产品信息上网
  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信息服务的职能作用,积极推动企业(包括各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生产经营大户的信息在网上展厅发布,促进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等认证的产品以及区域性优势产品、特色农产品信息上网。
  今年要以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和产品为主,使上网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上网产品达到3000种以上,即每省不少于50家企业、150个产品。
  要充分发挥网上展厅的作用,积极配合做好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及各地各类交易会(博览会、成果推介会、产销衔接会、招商会等)的信息服务,做好网上招展申报管理、信息上载发布、展示交易和展会宣传工作,办好网上“永不谢幕的农产品交易会”。同时,要积极举办其他各类网上推介会,开展优势农产品网上推介活动。注意应用三维图片、动漫画、视频洽谈等技术创新网上推介手段,改善推介工作效果。
  (三)加大力度,积极做好网上推介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各级农业部门要通过互联网、常规媒体以及其他手段,开展对农产品网上推介活动的宣传工作。扩大网上展厅在企业、生产经营大户及其他生产经营群体中的影响,特别要面向国际国内的农产品采购商、物流配送企业、超市连锁商店、大型餐饮企业、酒店、城市居民等购销群体开展宣传活动。在宣传推介企业和产品的同时,要及时总结宣传网上推介活动的作用、带动“三农”发展的典型经验等,不断扩大农产品推介活动的影响和覆盖面,促进网上推介工作的全面开展。
  要结合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工作,采取远程培训与面授结合等方式,着力培训一批带动能力强、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区域优势农产品骨干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大户等重点用户,强化其农产品网上促销手段和应用技能。加强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强化应用培训、信息采集、系统整合等基础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农业部门要把网上推介工作作为新时期为“三农”服务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地要结合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优势农产品开发工作,明确网上展厅组织工作的责任单位和协作部门,落实农产品网上推介工作的组织措施。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二)合理分工,搞好协作
  部信息中心负责平台软件系统的开发部署、部级平台的运行维护工作,指导协调省级平台的联动运行和信息交换。省级农业信息中心负责省级平台的建设和维护,组织辖区信息采集处理、审核和发布工作。各级农业市场信息部门、信息中心、产业化办公室和绿色食品中心等单位要合理分工,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网上展厅工作的落实。
  (三)严格标准,规范管理
  要对参展企业和产品设置准入条件,规范管理网上推介工作,确保参展企业和产品的质量,体现网上展厅的权威性。国家级网上展厅主要展出和推介的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农业技术、农业机械设备,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大中型农产品出口企业、农机生产企业及外资、合资企业,在国内外拥有知名品牌的农业企业,区域性优势农产品。省级展厅重点推介地方产业化龙头企业(地县级)、地方合作组织、经营大户和特色农产品。要加强推介信息的审核管理,积极争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认证机构的支持,保证上网信息的真实性。要搞好信息内容的制作处理,精益求精,严格把关。
  我部将分阶段对各地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在网上公布各省企业产品上网进度。对于热销产品,将重点推介。
  附件:上网推介信息采集表(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办公厅
                     二00四年五月十二日


云南省行政复议规定

云南省人民政府


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8号


  现发布《云南省行政复议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五年八月十四日


第一条 为了具体实施《行政复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申请复议和处理复议案件,应当遵守《条例》和本规定。
第三条 对地区行政公署所辖的县、市人民政府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省人民政府授权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第四条 对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的村公所、办事处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由乡、镇人民政府管辖。
第五条 复议机关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机关管辖,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复议机关。移送机关应当制作移送书,写明移送理由、依据和时间等,并附送复议申请书和有关材料,同时将移送管辖通知书发送申请人。
受移送机关认为移送的案件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可以退回移送机关处理。移送机关和受移送机关因此而发生争议的,由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第六条 复议机关受理案件后,发现其他有管辖权的复议机关也受理了同一案件,应当在3日内主动与其联系,并协商解决管辖问题。协商不成的,由复议机关的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第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法定申请复议期限内向信访部门申诉的,信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诉书之日起3日内告知申诉人向有复议管辖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由于信访部门的责任而耽误了法定申请复议期限的,可以比照《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处理。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复议任务较重的部门应当设立复议机构,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复议人员。不设立复议机构的其他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复议人员。
复议机构采取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法制机构合署办公的组织形式。复议机构名称为行政复议办公室,并在行政复议办公室前冠以复议机关名称。
第九条 复议机构或者专(兼)职复议人员除履行《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填报行政复议、应诉案件统计报表;
(二)办理复议决定的备案事务;
(三)办理行政赔偿事务。
第十条 复议人员除具备国家公务员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
(二)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
(三)从事法制工作2年以上。
第十一条 复议人员具备本规定第十条规定条件,经考核合格的,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局统一颁发《云南省行政复议证》。复议人员的考核办法和复议证的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局另行规定。
第十二条 复议人员依照法定职责向有关单位及有关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文件和资料时,应当出示复议证。
复议人员承办行政应诉案件时,可以持复议证向人民法院等机关查阅有关材料。
第十三条 申请人、被申请人或者第三人可以委托1至2人作为代理人,参加复议机关采取当面审理方式的复议活动。
委托他人代理参加复议活动的,必须向复议机关提交由委托人出具的委托书。
第十四条 两个以上申请人因对同一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分别提出的复议申请,复议机关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申请人同意的,为共同复议。
共同复议申请的提出在法定复议申请期限内有先有后的,复议机关自收到最后的复议申请书之日起计算复议期限。
第十五条 申请人一方人数在10人以上并且采取当面审理方式的复议案件,申请人可以推荐1至2人为代表参加复议活动。代表人参加复议活动的行为对其所代表的所有当事人产生效力。
第十六条 申请人向原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递交复议申请书的,该行政机关应当接收,并在5日内将复议申请书负责转送复议机关。
第十七条 审理复议案件,主要审查下列内容:
(一)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充分;
(二)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上级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是否正确;
(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法定权限的法定程序。
第十八条 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可以采取复议委员会的组织形式。
复议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和工作程序由复议机关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十九条 在复议案件审理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复议机关应当中止审理,并用书面形式告知有关单位和人员;
(一)被申请人终止,尚未确定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承受权利义务;
(二)复议机关认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章、决定、命令与法律、法规及上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规章、决定、命令相抵触,需要提请有权机关处理的。
中止审理的原因消除后,复议机关应当及时恢复审理。中止审理期间,不计算在复议期限之内。在中止审理期间,申请人不得向人法院起诉。
第二十条 在复议过程中,复议机关认为对专门性问题需要鉴定的,应当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复议机关指定的部门鉴定。
在复议过程中实际支出的鉴定费由责任人负担。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在申请复议时,一并提出要求被申请人赔偿的,复议机关应当一并处理。
第二十二条 复议机关作出的复议决定应当报上级行政机关备案。
各级人民政府作出的复议决定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作出的复议决定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被申请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复议机关可以直接或者建议有关部门对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拒绝提供有关材料、证据或者提供虚假材料、证据的;
(二)拒绝参加复议活动或者拒绝协助复议机关进行复议的;
(三)限制、阻碍当事人行使复议申请权的。
第二十四条 复议机关在审理复议案件的过程中,发现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监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行为的,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复议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复议机关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复议职责的;
(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工作有重大过失的;
(三)利用复议证从事违法违纪活动的。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5年8月14日